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我市举办,勾起不少唐山人关于电影的记忆。
地震前,唐山只有新华、长城等几家电影院。“八个样板戏”年代,没有现在这么多娱乐方式,看电影无疑是最佳文化消遣。想当年,在60后70后眼里,学校“包场”电影,能让他们兴奋很长时间。不管是《火红的年代》、《闪闪的红星》,还是《奇袭》、《打击侵略者》,甚至10分钟的加片“新闻简报”,开映的铃声响起,总能引发阵阵欢呼——看电影,简直成了孩子们的节日。
有人说,电影最本质的力量是造梦。那个年代长大的孩子,没有爷爷那辈人打鬼子、打老蒋的传奇,没有父辈参与新中国建设的经历,也没有哥哥姐姐上山下乡的曲折故事。因此,只能把抛头颅洒热血,把革命的渴望与梦想寄托电影中,在一小时二十分钟的黑暗中度过一段奇幻之旅,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一份快乐和寄托。
这是1970年代的唐山,属于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电影梦。
后来地震了,唐山人都有过简易房看露天电影经历。当他们重新坐到影院时,不禁心生“活着真好”的感慨。为《刘三姐》优美旋律陶醉,为《甜蜜的事业》绽开笑容,为《小花》怦然心动……当然,1980年代,像模像样看场电影还是件奢侈的事:生活条件有限,可供选择的影片不多。好在有遍布大街小巷的录像厅做补充。喜剧片、古装片、警匪片、功夫片……让人眼界洞开,觉得电影世界的奇妙无比。
记忆里,有两部港台电影在唐山引起过轰动。一部是1980年代李连杰主演的《少林寺》,刮起一股练武风。当时观众爆满,长城电影院玻璃门都挤碎了。另一部是1990年代初期的《妈妈再爱我一次》。刚刚参加工作的我,跟好姐妹一起看的,我们和全场观众一样泪水婆娑。外国电影呢,“轰动效应”也不逊色,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,《追捕》,《流浪者》,《佐罗》,在唐山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,吸引观众涌向电影院。
有人说电影“是提供给黑暗中独处的观众的艺术”。其实,它和舞台剧一样,需要一个上演空间,需要观众的共鸣、笑声或泪水;需要走出剧场,有夜风打脸上的骤然清醒,有从梦境回到现实的顿悟。遗憾的是,尽管高大上的新影院雨后春笋般出现,但不少唐山人去影院的次数反倒少了,那里成了年轻人的天下。无论从经济考虑,还是图个便利,人们更多选择宅在家里看碟,或是从网上看片。拿我来说,斯皮尔伯格、詹姆斯•卡梅隆的好莱坞大片,韩国导演金基德系列,还有李安的、王家卫的几部口碑不错片子,都是这么断断续续看的。电影看多了,口味也在变,像周星驰的片子,以前觉得演技夸张,对白搞笑,内容荒诞,档次不高。现在,历经生活磨难,再回过头看绝非无厘头,那是笑中有泪的五味杂陈。星爷果然有几把刷子,饰演的角色让人想起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。
电影无疑是人类伟大发明之一。从默片到有声电影,由黑白到彩色,由传统电影到3D电影,100多年来科技进步推动着电影产业发展,而故事却永远讲不完,电影让人看不够。星际传奇,让人心往神驰;战地恋歌,让人荡气回肠;励志题材,催人奋进;成长故事,使人回眸自己的青葱岁月……从视觉到心灵,电影总是让人一次次震撼,一次次感动。
看电影,的确可以让人在一次生命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人生。所以李安说:“电影比人生简单,比人生理想,它的魅力也在于此。”
编辑:sensv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itang.cc/2016/09/206.html/